我很爱参观工坊,因为相比于书本上学知识,我可能更适合on job learning,边做边学,被毒打了,就学会了。可能因为我这个帮助宣传的身份,使得工坊也都欢迎我去参观。毕竟一个生产场地,可能不会对所有的终端消费者开放。我也可以将生产的情况发给大家看看,我是你们的眼。最后,和各个品牌负责人也可以有比较深度的交流。
我对于缝制鞋行业,是有一定感情的。这个感情,并不是鞋子带来的,而是在认识了那么些从业者以后来的。不管是在这个行业里很久的,还是原本在别的行业,一头扎进来的,可以很负责地说,都是因为喜欢这个产品。这其实和同好没什么不同,大家因为喜欢的东西走到一起,是缘分。
上个月去了Oct Tenth的新工坊,这次唯世也搬了新的厂房,不过还是在太仓。这个场地倒是不差,原本是国营的一个制笔零件厂,所以环境很有年代感。

设备是搬过来了,然后又把工位调整了一下,以更符合流转的生产顺序,但并没有什么新的内容,我还是带大家一起温习一下,固特异鞋制作的工艺。
这里稍微提一下唯世,一,这个品牌的卖点,是MTM和脚模定制。二,手缝沿条工艺,大底是机器缝的。三,目前主打博物馆皮。
这个品牌并不是来作价格挑战者的,单纯看鞋子和工艺,你说卖个2500(实际MTM价格并不是2500),肯定大家都接受的,毕竟手缝沿条,细节也不拉跨,但是它专注的,始终是那些脚毕竟特殊,找不到合适鞋子的人。这,是核心竞争力,是差异化。

这就是工坊目前的全景图,从最靠近这边的裁片,一步一步下去,到最后后处理后,鞋子装盒出厂,顺畅的流转。

但在刚进工坊门的地方,还有这么个架子,上面是脚模定制的石膏足模,也就是核心卖点。我这么瞟眼一看,能看到拇指外翻,很小的脚和极肥的脚。

在刚才全景图第一个工位的对面,是一个房间,也就是皮料仓库。唯世因为是MTM模式,所以皮革库存和作成鞋的,完全不是一个等级。

皮革,都是用的主流皮革厂的,比如这个应该Charles F. Stead的Repello系列反绒皮。

最主打的,也是会向客户推荐的,就是意大利Ilcea的博物馆皮。颜色非常的全,我选了个酒红色的,鞋子好了和大家一起看看。

这是里衬皮的内侧,右边是他升级的产品,从肉面,能看到右侧的明显要更细腻和紧实。

这就是右侧里衬皮和脚接触的那一面。除了能说出来毛孔很清晰,我没有什么判断了。
对于里衬皮,我虽然做过连连看,但我的脚好像还没深刻地体会,可能我的脚太糙了。

我们来到第一步,裁片。
在欧美品牌的宣传片中,毕竟少出现裁片这一个,因为大部分品牌都是机器直接拓扑排布,然后一压,就出来好多片,只有高端品牌,或者意大利的手工的,才会拍这一段,因为是人来裁片。
这个事情的重点,并不是人来作,而是人要认真地做,这样就可以挑选到最好的位置来做最重要的Vamp区域。我在Antonio Meccariello的鞋子上遇到肚腩皮在脚踝处,我觉得可以的,那里不太看得到,也不怎么弯折,只要Vamp细腻就行了。

下一步是鞋面缝制,将上一步裁下来的各个形状,拼接在一起,形成皮鞋的版面,包括把里衬皮也封在面皮下面。
图里,是Edward Green引领出来的Pie Crust的缝制方法。

这位师傅正在制作中底,也就是上面开槽,准备和沿条缝在一起,所谓手缝沿条工艺的重要部分。但是为什么中底边缘要铲薄,我不太清楚。
做中底的师傅,也是手缝沿条的师傅,我在那里时,没有拍到这一步,包括中底起墙和缝线。

这个大底是已经缝好了,在进行鞋底的打磨。
鞋子的精致度,比如沿条的宽度,包括后跟和鞋面中间的缝隙有多大,就是在这一步决定的。

最后,则是后处理。后处理包括沿条的滚花,后跟的修饰,鞋底的上色,以及不管什么等级都有的,鞋面打蜡。图里就是在用机器进行打蜡抛光。

房间的另一侧,则是机器,从右往左,分别是固特异外线,也就是缝大底的机器,然后是鞋底开槽,也就是做藏线固特异的机器。以前这一步都要人来做,所以藏线底的价格居高不下。然后是绷楦的设备,让皮革鞋面更贴合楦型。

而占据更多位置的,还是一筐一筐的的鞋楦。我在成鞋厂也见过大量的鞋楦,但是这里一个鞋楦就代表一个客人,还是非常可观的。
总结
固特异制鞋的工序,就这么些,宣传有什么200多步的,可以休息了。唯世的工序,是非常普遍的,手缝沿条,国内也有不少作坊会如此。鞋子最终的呈现,我认为一来落脚于设计,包括鞋楦,版面,品牌细节,另一方面在于制作的精细程度。但制作工序,决定了鞋子的质量,这一点,就需要穿的比较久的大量市场反馈来确定了。
如果说对皮鞋特别喜爱的人,会在乎很多细节和人无我有,唯世的定位,更加是刚需,而且是一种强刚需。谁敢说舒适不重要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