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传统服装的袖子

中国传统服装的袖子,加上袖口,在几千年的历史中,玩出来的花样并不多,但是仍然有一些养分可以让绅装借鉴。

我觉得可以简单的分成两个大类,一个是袖子的大小和袖口的大小,另一个是袖口的设计。

袖子大小

汉族服装,整体上来说,袖子是走的宽大风格。

虽然在不同的朝代比如商周,或者如元朝清朝这样的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,都会吸收游牧名族的更实用,方便风格的窄袖。

但即使是袖子都很大,袖口还是会有收口和不收口的分别。

这两个相比起来,不收口的袖子,更显飘逸俊秀,风神俊朗,也更加地标榜自己是读书人或门阀之后,不用劳动的,这和绅装里面喜欢穿白衣服裤子,要把白色衬衣露出来外套,秀优越的理念是一样的。

我们在现在,不用再去抨击曾经的这些腐朽的思维了,可以使用单纯的审美眼光来看了。当然,我得承认,审美的形成不过是一群控制话语权的人的灌输。

回到融入绅装上面来,我觉得不收口的大袖,不说绅装,即使是现在,即使是绝大多数脑力劳动者,自己都会嫌碍事,我是想不出什么方案的。但是收口的大袖,我觉得大袖这个元素,倒的确可以在西服上进行一定的尝试。

袖口设计

早在先秦,我们的袖口都是有一圈装饰条了。我叫它装饰条,是不对的,我不是说它有专业的名称,而是它的初衷,完全不是装饰,而是朴实的耐磨。当然到了王公贵族身上,装饰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,材质也换成了绸缎,上面的纹饰也更加繁复精细。

除了魏晋这个打破一切的时代,不收口的大袖自然不用说,这个装饰条也没有了,其它时代,这个耐磨的装饰条一直都是存在的,不管是对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。

而到了清朝,在袖口上终于有了一个创新,就是马蹄袖或者箭袖。平时挽起来成马蹄形,一遇到行礼,敏捷地将“袖头”翻下来,也就是我们在清宫剧里总能看到的唰唰两下。清代的服装,即使是平袖口的服装,还要特意单做几副材质较好的箭袖“袖套”,以备需要时套在平袖之上,用过之后脱下。这种灵活,方便的“套袖”还有个好听的名字,“龙吞口“。

回到绅装上面来,我觉得指导意义就非常明确了,首先,西服的袖口,是没有装饰条的,我们完全可以加上这个元素,材质上,可以和衣服本身材质相同,但花纹不同,也可以直接上绸缎的,或者说云锦什么中国元素的。

至于类似马蹄袖的,大衣上其实有类似的元素,但是都没有马蹄袖这么有特点造型的。既然这个翻袖的元素已经存在了,那么再更进一步,应该不算过激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