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子雋(Tom Ho/ShirtingFantasy)专访

Tom是香港年轻一代经典男装爱好者中尤为活跃的一位,同时,也是和内地的爱好者沟通较多的一位。香港在经典男装领域,相比于内地,的确有更早起步,消费力及需求更加旺盛的优势,从定制店的平均水准到爱好者接触到的东西的广度和深度,都使得Tom的知识相当丰富。同时Tom的钻研精神,也让他的专业水准在爱好者中也算是顶尖的存在。

我与他在微信上的交流不太多,但是在众多同好口中,都听到他的事迹,比如鞭策意大利鞋匠Antonio Meccariello完成史无前例的真一片式马臀切尔西靴,比如衬衣面料百科全书。

非常荣幸Tom接受我的专访,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乐趣与历程。

这是消费者专访系列的一期。

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。

我來自生物醫學背景,現在在公營機構掙月薪,從事一些醫療行政的工作。因為我在大學讀書的時間比較長,33載光陰過去,踏入職場至今還沒有10年。

都已經接受付老大訪問了,一大部份的興趣自然離不開所謂「經典」「紳」裝。對於這些階級化的描述我還是很反感的,不過既然這是約定俗成的叫法,堅持不這樣叫反而虛偽了。

閑時也喜歡聽古典音樂(尤其是浪漫時期的作品,說白了就是因為炫技的東西聽起來熱鬧,沒有其他了)。

看沒營養的書籍(例如九把刀小說,特別喜歡哈棒系列),也跑一點步(這個對男裝特別重要,主要是維持不要變胖)。

西装外套,衬衣,皮鞋,这三个,哪个是你花精力最多,钻研最深的?

我的網名 ShirtingFantasy,拆開來便是恤料(shirting) 和幻想(fantasy)。很多人以為我的嗜好是恤衫(襯衣),其實這只有一半正確。我真正喜歡的只是恤衫面料。這也是我花精力最多、鑽研最深的。

西裝外套、皮鞋這些都屬於朋友的壞影響。

怎样入坑的?哪些人对你影响比较大?

大概在2014年左右的時候,我還在大學讀書。當時不知那裏來了一個怪念頭,希望往城中聞名的詩閣(Ascot Chang)訂做幾件恤衫。網上搜尋到的都是什麼富豪、國家元首找他們訂做的故事,聽起來很是傳奇。

詩閣官網上的恤衫科普全是什麼支紗數(yarn number)、雙股紗(two-ply yarn)和埃及棉(Egyptian cotton) 一類稀奇古怪的術語,然後就是軟銷幾個他們重點合作的品牌,例如 Thomas Mason, Alumo 。

當時學系裏剛好來了一個從瑞士來的交換生,他扮成裁縫店營業代表,寫了一封德文信,替我從 Alumo 忽悠了一套面料樣板。那時候,我心裏對於高端面料的慾望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,不斷的往網上搜尋,還接觸到 Bonfanti Tessuti、Acorn這些有網上零售的布廠。

當時我還是一個徹底的鍵盤戰士,壓根兒不知道市內其實有很多面料分銷商,也容許一般顧客到他們店舖裏購買。

命運就是十分奇怪的。當時我興致勃勃地在網上論壇分享我拿到的 Alumo 布料樣板和出廠價格,卻不知道怎麼違反了論壇的規矩,被禁言了。就在我有點納悶,打算不再在論壇上發言的時候,有一位車先生私訊我,向我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(有一家打算代理 Alumo 的洋服店是論壇板主的好友),還提供了自己的聯絡方法。這就是前些時候不幸身故,身世經歷頗有一點傳奇的上海家族後人車弘剛先生。

車先生對於我們市內一代的愛好者有很深遠的影響。他和 Merino Brothers 陳老闆和業餘愛好者余先生的網上論戰,透露了不少香港裁縫行業供應鏈的內部資料。諸如什麼地方可以買到面料、輔料,甚至是有什麼上衣、褲子、恤衫師傅願意直接接受顧客訂單,也都在他們電光火石之間透露了。

車先生本人並不是一位裁縫,他只是一個非常富有卻有點吝嗇的愛好者。當時他用現金買了深水埗一個價值港幣30,000,000的鋪位作為「投資」,然後邀請了曾經在 Lee Baron 洋服店任職的賴亞鐵師傅在的閣樓搞了一個微型洋服店。這下我才發覺車先生在論壇上的主要目的,就是招徠客人。

用今天的眼光看,車先生的微型洋服店取價算是非常相宜:一套西裝,上衣加褲子,客戶來料收費港幣4000。他們也可以代購或者提供購買面料的渠道,不另收費。

赖师傅为我做的深蓝纯羊毛上衣

大家可能覺得一套西裝這個價錢不算便宜了,但我想指出一點,這位賴亞鐵師傅,其實就是後來被 Clarance Wong 禮聘到內地的「裁神」賴師傅。在擁有的時候,人總是不懂得珍惜的。

赖师傅为另一名客人试身

對於學生時代的我,港幣4000 也覺得是很昂貴的,主要就是因為當時對訂製沒有概念,只有那些港幣888 的廉價訂製作為參照。也因為認知層面實在有限,車先生花了很長時間才成功說服我用港幣 3000 工費和 600 的面料費用做了一件上衣。這就是我第一件全毛襯(full canvass)的上衣。

車先生是個很寂寞的人。他曾經結婚,後來卻好像離婚了。他打從大學畢業之後就在他父親的企業工作,大概到了50歲的時候和父親吵架,不願意再在家裏工作。於是他的父親給了他好一大筆錢。這才有了他的微型洋服店。

在車先生的洋服店做衣服是很奇詭的過程。車先生的店舖雖然價值30,000,000,但是在香港的高昂地價之下,其實不算是什麼好地段。店舖的位置在兩個地鐵站中間,附近也沒有泊車的地方。為了節省電費,車先生會等客人到店裏以後才開冷氣;為了節省飲料成本,店裏沒有可樂或者蒸餾水,車先生會邀請你一同分享客人送給賴師傅的鐵觀音烏龍茶。最令人聞風喪膽的,就是如果你不幸成為當天最後一位客人,他會拉下店舖的鐵閘,強要拉你談話大半個小時。

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我是比較隨和也喜歡談話的人,車先生也就因為這樣把他所知道的香港訂製店秘聞、面料供應商這些資料一次又一次的告訴了我。

介绍一下你自己最牛的外套,衬衣和皮鞋。

首先我們先要界定一下什麼是「牛」:我們廣東人的說法,類似的概念應該是「勁」。換成書面語,應該算是厲害的意思。

作為打工人,價格沒有什麼好炫耀的,反正這幾樣都比不上一個體面的腕錶。不如我就說說最辛苦得來、別人最不容易抄得來的那幾件吧。

外套 – Ascot Chang 訂造 Zegna 13milmil 外套

志強師傅(已退休)、Tom、Ascot Chang 圓方店蔡經理

本來希望說賴師傅的訂造外套的,但是後來又想,當時的我因為對於工藝認識還是很淺,選了很粗的布料,完全體會不了手工的優勢。

大概到了 2017 左右吧,當時我玩這些所謂正裝也有一段日子了,也和身邊很多朋友有交流。由於之前一直在 Ascot Chang 做襯衫,後來就有了找他們做外套的忽發奇想。

Ascot Chang 殷勤的客戶服務我一直覺得是很有意思的,因為我一直選的布料單價都不高,而且還常常自己帶料子去做。這些的種種,都證明了我應該不是他們財力雄厚的目標客群。後來 2017 年那一天,不知是工作壓力太大還是怎樣,在店裏談了兩個多小時,覺得實在不好意思,就衝動下單了。由於是點他們的料,所以價錢實在不便宜。

這個外套對我的意義有兩個,都是實際體驗上的啟發:

  • 決定耐用程度和穿着體驗,羊毛本身的質素和幼細程度(Super 值)同樣舉足輕重

 當時身邊一些朋友知道我做了 13milmil,對應差不多 Super 210S 了,就很認真的覺得我這個衣服應該很快就報廢了。結果我很努力的每天穿着,當成日常外套一樣穿,他們的預測終歸沒有實現。沒錯,一些品牌的高 Super 值羊毛非常不耐,很快出現毛球和鏡面一類的問題。但這些在這件外套上都沒有發生。可見決定耐用程度,羊毛除了粗幼本身還有其他重要的因素。

  • 撇除面料,毛襯的質素對於衣服的整體感覺影響遠遠大於它微不足道的價錢

也許是因為首次嘗試這樣名貴的布料,這個外套讓我有很驚艷的感覺。除了摸上去絕對絲滑、按壓有一種羊絨感,衣服本身穿上去也有一種「衣隨人意」的美妙感覺。後來向店家詢問,他們倒是很自豪的告訴我這是因為他們找 Brioni 購買了他們用在成衣上的毛襯,「每套的成本也差不多一千港幣」。比起面料成本,這$1000港幣的意義實在太大了。

鞋 – Antonio Meccariello MTO 波本色馬臂整皮切爾西

正裝鞋我的起步很晚,差不多 2018 才開始認真研究。雖然這很快就變得有點不可收拾。

我第一雙正裝的鞋是 Crockett & Jones的Edgware,大概是2014年左右購買。之後的一段日子裏,我始終沒有覺得鞋有什麼特別好追尋的。這一直大概到2018 年,有一天忽然在網上看到了 Antonio Meccariello 的一塊皮全無縫牛津靴,才對這個題目有了興趣。

住在所謂一線城市,除了物價比較高,另一個好處就是很多品牌能夠看到實物。譬如說正裝鞋,由 Carlo Santos、TLB和 Carmina 這些入門品牌,一直到 John Lobb 、 Berluti 和 Corthay 這些退燒品牌,都能看到實物。但當時我的想法還是很幼稚,主要就是覺得別人能夠買的我才不要,稍為諮詢了一下身邊朋友,主要覺得 Antonio Meccariello 的手工含量比較高,在愛好者群體之中也受到一部份人的尊重,所以第一雙就開始了。那是一雙合桃色的整皮牛津。

自從那一雙以後,很快就有了第二、第三雙:好像分別是紫藍色反毛皮雙扣孟克,以及深棕擦色整皮假布洛克(就是他所謂的 Aurum 2018 Limited Edition)。到最後,這些都不夠過癮了,於是就有了自己買皮料給他的念頭。當時發現了英國的一家 AA Crack and Sons 有售賣馬臀皮,恰巧 Antonio Meccariello 也不多做,於是就有了忽悠他做一雙整皮切爾西的想法。

其實當時 Antonio Meccariello 還是很不情願的,因為他之前沒有做過馬臀皮整皮切爾西,他向老朋友Enzo Bonafe 諮詢以後也覺得皮拉破風險很高。

最後我給他打了強心針:放心做,做壞了多少我照樣給你付錢。有了這個承諾,他就先用自己的馬臀皮進行了測試,然後才正式用我的 Horween 波本色。

幸運的是,他的實驗其實也只是破損了一塊,而我的這一雙他畢竟是漂亮的完成了。也許這就是一種大家的第一次、獨一無二的情意,令到這一雙鞋特別牛。

襯衣 – Yamagami 訂做 Alumo 純棉格紋襯衣

知道 Yamagami 這位襯衣匠人還是無心插柳。幾年前 Instagram 開始逐漸成為網紅品牌的主要宣傳渠道。就在 Anna Matuozzo 拒絕了接我的遠程訂造訂單之後,忽然讓我看到了這位日本人的 Instagram。

我的太太還是很喜歡到日本旅遊的,每年也會到訪幾次,所以東京這些大城市反而不常去。恰巧就在我知道了 Yamagami 這位工匠之後不久,太太和我到訪東京,也參觀了著名伊勢丹百貨男裝部和男裝店Strasburgo 的六本木分店;就在店裏的時候,忽然想起 Yamagami 當時正和他們集團合作的,隨口問起店員。 Yamagami當天就在在南青山店,於是我們便立即乘地鐵趕往南青山。結果便是在沒有準備也沒有預約的情況之下,找到了 Yamagami 大師本人。

Yamagami 的量度還是非常講究的,不但遠遠比南意大利的那一派細緻和準確,就連 Ascot Chang 這些以出品穩定著稱的襯衫專門店也遠遠及不上。由於我向他說明不一定能夠回到日本試身,他也給了我幾件樣衣試穿。測量的過程大概花了大半個小時,然後大家也交流一下對於襯衫面料的心得。離開店裏的時候,夜幕已經低垂,只記得價錢不菲的這一件襯衫,還有三個月才能和我相見。

三個月後,襯衫準時出現。肩膊部份的合身度,比起現場測量的裁縫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整體效果可算是非常理想。可惜的是,Yamagami 的出品理念是追求剪裁和各個細節的完美,並沒有提供很多的手工選項。我當時恰巧對意大利的全手工襯衫、手工鞋着迷了,價錢的互相比較之下便對 Yamagami 喪失了熱情,後來也沒有認真的再次訂購。也許稍為留下一點遺憾,才讓我們對僅有的更加珍惜吧。

你觉得香港的爱好者和内地的爱好者,有什么不太相同的地方?

我留意到,一個很大的不相同就是香港愛好者對於訂做的執着。說穿了,也許就是因為市內訂做始終比品牌成衣甚至奧特萊斯便宜。也許也因為香港沒有關稅,大家都直接網購,愛好者對於歐美代購這些並不算很熟悉。

另一方面,也就因為整體對於這些國際名品不熱衷,對於一些傳統品牌和手工匠人香港反而是有意義的市場。譬如說,香港的愛好者之中,會購買 Kiton 、Attolini 、Silvano Lattanzi 成衣成鞋的並不多,反而願意訂做 Orazio Luciano、Paone、Fukuda 的這些卻不缺。

Giancarlo Bonfanti 先生2016年12月到訪香港,與愛好者在恤衫工場會面

另一方面,在類似的價位,市內薄有名氣的訂製店也不少:西裝有 WW Chan,襯衫有 Ascot Chang,皮鞋有高和。這些都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老店了。他們的審美或許不是在潮流的尖端,但是半個世紀的積累、華洋共處的交流和衝擊,也確實為他們帶來了特殊的優勢。此外,男裝多品牌店 The Armoury 和之前的 The Attire House 對於邀請海外匠人到訪也實在不遺餘力,像是 Solito、Turnbull & Asser、Saint Crispin’s 這些。此等因素也直接導致香港愛好者對例如 Meccariello和 Maftei 這些遠程訂做興致缺缺。

有人说你是极端配置党,你怎么看这个说法?

這個說法我是同意的。我的樂趣一部份來自嘗試把配置推到極端,享受那一種不為人知的自我陶醉。這聽來有點阿Q精神?

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嘗試說明。我們市內首富,就是李嘉誠吧,或者你用馬雲做例子也是一樣:

作為普通的打工人,你希望和首富住同樣級別的住宅,不切實際。你希望和首富玩同樣級別的手錶,也不切實際。但只要你選擇的消費目標足夠卑微、但又足夠地工業化,你是有可能越級挑戰成功的。

這個玩法,還有一個良好的副作用:凡事走到了極端,往往讓人大徹大悟。有一段時間,我的襯衫布料追求幼細,一直到了 300/2、300/3 。

數十米的布料堆積在家,回想起當初只是在網上閱讀到這些配置,一刻恍然。「看山還是山」,對於當初曾經不屑的 Thomas Mason “American Oxford”, Alumo Soyella 有了完全不同的欣賞。

這一種體驗,如果不追求極端的配置,我可能沒有機會明白。

你觉得你玩经典男装,最大的乐趣是什么?

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互相交流。

接下来还有什么有趣的方向准备尝试?比如什么面料,或者皮鞋?

面料方面,我的追求已經逐漸返璞歸真。皮鞋方面,自從到了 30 雙以上也進入了冬眠狀態。畢竟我皮鞋訂製的經驗不豐富,下一次或許是全訂製吧(哈哈)。

香港的定制店多如牛毛,你是否有比较推荐的?国内的定制店和鞋匠,你有什么经验和想尝试的?

香港的訂製店我會這樣推薦:

西裝 – WW Chan, Ascot Chang, Tai Pan Row

當中千萬不要小看 Ascot Chang。他們雖然做西裝的經驗比較淺,但是投放的資源和熱情,近年來絕對是無人能及。

也必須強調一點:上面這三間都是擁有自己工場,可以完全自主控制出品水平的。其他很多的訂製店,其實只是測量數據,最後生產的基地都在國內工廠,最後同出一轍。這樣的生產我覺得沒有太大意思,因為很難突顯個別店舖的性格。

國內西裝訂製,我聽過而又希望嘗試的應該就只有大包師傅。希望有一天能夠拜訪。

鞋匠我試過的有陸師傅和 Acme 。朋友之間一致好評的是嚴老師,之後有機會也會嘗試。

给新入坑的人一点建议。

不要在沒有親身體驗的情況下相信什麼平替。

如果你沒有近距離欣賞過 Berluti、Corthay,你不會明白 Carlos Santos 、Septieme Largeur 擦色好在什麼地方。

如果你沒有體驗過 John Lobb 、Edward Green 的古今表現,你不會明白為什麼別人說現產Crockett & Jones Handgrade 性價比優秀。

如果你沒有親手摸過、穿過 Zegna Trofeo或者 DJA 300/2,你可能真的會相信「Zegna 背後都是 VBC 代工」,或者「日本的 300/2 是性價比王者」。

能捨才能得,不管是研究的時間,還是真正購買的金錢。

后记

这恐怕是今年专访里,最精彩的一篇,我知道今年还连一半都没到,我知道英国超顶尖裁缝Steven Hitchcock的专访就在后面,但Tom分享的这么多故事,袒露的心迹,才是最触动我的。

我始终是那个观点,这个行业真的让人动容的,是衣服或鞋子吗?是无懈可击或随心而动的美吗?都不是,是人,是参与其中的人,是人得到的生活趣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