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钉底

在人类对化学还掌握的不是那么熟悉的时候,是不存在胶粘鞋的,因为没有那么强力的胶水,所以以前的鞋子,都必然是通过机械方式连接的,比如现在被人趋之若鹜的固特异缝制鞋。用麻绳来将鞋底和鞋面缝起来,是从缝衣服上很自然的延申。而另外一种延申,则是从家具,比如椅子的连接而来,也就是用钉子钉在一起。

用绳子缝制呢,有布雷克那样,将面皮,内底和外底缝在一起的,也有固特异包括挪威缝那样,先在内底上加一个沿条,然后沿条再和外底缝在一起的,还有博洛尼亚这样,将鞋面和外底直接缝在一起的(因为它的内底,就是鞋面的皮)。

木钉底呢,则是先用小细钉子将面皮和内底钉在一起,然后再从鞋底将木钉,从外底一直钉到面皮上面。完成整个的固定。

木钉连接示意图

这个方法以前还是很常见的,但是现在还在用的,就奥地利的几家了。

先说这个连接方式的好处是什么。

最大的好处,就是可以让鞋底的宽度和鞋面的宽度更接近。Antonio Meccariello强调自己的鞋子好,就是说收腰这个地方更紧,更展现Bespoke鞋的感觉。腰这个地方紧,对美学和舒适上,确实都有帮助。因为缝制需要用空间,所以鞋底必须比鞋面宽不少。

说完好处,就说说,为什么这个现在这么少见了。

第一个原因,麻烦。

本来,钉钉子,是很简单快速的事情,比用绳子缝要快多了,但现在的缝制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(我们不谈那些还要用手工上线的),而木钉这个没有,所以效率反而落后了。然后,木钉钉进去就完了吗?不好意思,还需要打磨。因为木钉钉进去了以后,和鞋底的皮表面还是不均一的,所以,打磨是需要的。一般情况下,这个打磨就和琴帝正好一步完成。所以一般用木钉的,鞋底都是手工琴帝。

第二个原因,多余。

这个点其实说来好笑,当然可以整双鞋的鞋底,全部用木钉来固定,但是目前还在用这个方式的,都是前掌部分用固特异或者挪威缝制,从腰部开始钉木钉。我不太清楚为什么如此,为什么不就从头打到尾。

木钉从头打到尾

既然前掌已经用固特异或者挪威缝制了,那么就已经有了加沿条这一个工序了,那么无非就是沿条长一点,直接把腰部也覆盖了,然后连腰一起缝得了,干嘛这个工序又打断,然后换个别的工艺呢。。。。。

这个,是很囧。

第三点,影响换底的次数。

这个是让我最在意的地方了。原因是,木钉的直径比缝制线的要大多了,所以面皮上面也被打了不小的洞。当然,鞋底上也有。在换底的时候,面皮上的洞,在下次打木钉的时候,就要避开,不然就起不到固定的作用了。估计到第二次换底,找位置就困难了,到第三次换底,就没位置让你打了。这个对于想把鞋子穿很久来说,是个不小的问题。

其实历史上,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鞋厂,也爱用黄铜的钉子来做这件事。功能上没问题,我觉得美学上,还是木头和皮一起更和谐。

RM Williams

总结

也许是被历史抛弃的工艺,但是不管是Saint Crispin’s还是Maftei展现出来的,都是相当高的美感。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的。而且,这么少见,装逼多合适啊,是吧,哈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