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上的买手店

买手店,曾经我认为是很高大上的存在,比百货公司听起来似乎有逼格不少,逐渐的认识到,也是一个商品的分发渠道罢了。厉害的百货公司,会对进场的品牌进行筛选,买手店自己要选择品牌,虽然甲方乙方的感觉略有不同,但本质没差别。品牌确定后,百货公司就不会再对品牌有任何的单品有任何干涉了,但是买手店还要选择单品,这是一个差别。但我始终认为,最大的差别,还是规模和实力。

如果你问一个品牌,更想在好的百货公司卖,还是在买手店卖,一定是选择百货公司的。原因自然是人流量。但是进百货公司,进场费包括租金,自营要铺的货的数量,服务人员以及管理,都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的事情,在公司的前端不够壮大,财务实力也不是那么强的时候,还是卖给买手店,让买手店来推更加稳妥。

买手店,除了卖货,更加是承载着品牌推广的功能,所以品牌方和买手店,不仅仅是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,也确确实实是合作的关系。

那是不是买手店就是个小打小闹的生意呢?还真不是,我们看看国际上比较厉害的买手店,看看他们的模式和实力。

这篇文,是为了给国内的买手店一点发展的思路,所以不写国内的比如Brio,Sartorial,NOOS。香港的算中国的,但我们也大概看一下。

专门卖鞋的,虽然本质上也是买手店,但我还是愿意称其为鞋店。

日本

日本应该是全世界买手店发展的最好的国家,很值得深入研究为什么。

目前最成规模的,应该是Beams,United Arrows和Ships,我不太确定,所谓的“御三家”是不是指的这三个。

下来的还有Tomorrowland,我个人觉得风格更休闲一点。

规模最大的几家,恐怕在全世界,都算是超级成功的。

香港

Lane Crawford,感觉品类更广,更接近于百货商场了。

Armoury,炙手可热。

欧洲

实体的有一些,但是对于奢侈品强国,或者这种品类的强国,比如英国,意大利,法国,出名的并不多。反而北欧,还不错,比如挪威的Cavour。

但是网络买手店,欧洲确是极端领先的,比如Mr. Porter, Rake, Matchsfashion, Italist。

这里面,Rake值得学习,Mr. Porter就是最后的完成态。

美国

Saks Fifth Avenue(New York),Mitchells (New York),Stanley Korshak(dallas),J. Crew,Boyds(Philadelphia)。

特征是虽然规模很大,但还是限于一个城市。J. Crew范围是广了,档次又下探的太厉害。

加拿大

Harry Rosen。加拿大的霸主,60%的高端男性服装市场份额。无敌了。

总结

线下,日本应该是完成态,线上Mr. Porter这样是目前的完全态,买手店做到他们这个程度,应该是到顶了,如果还想继续,可能就是自有品牌为主了,你看,日本的现在,不就是这个味道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