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式西服的根源

说到西服的风格,以最广阔且大家都能够立马反应的类别,就是英式,意式和美式。

当然每种风格里都可以再细分,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内还有变化,但大家脑袋里是可能有概念的,当我说某种风格时,你已经勾勒出了。

对于这种简单的条件反射,只有基础的价值,如果揪着这个来讨论,就会是隔靴搔痒,即使争得面红耳赤,也没什么结论。

从我来说,我最喜欢英式,最讨厌美式。讨厌美式的筒子西服。这种事情,不需要别人给你灌输任何事情,自己往身上一套,喜欢还是不喜欢,就是这么简单。

可是我就很好奇,为什么这样的筒子西服会成为美式的标志呢?为什么美国人喜欢筒子西服呢?

答案就在布克兄弟身上。

布克兄弟就是西服成衣届永远的神,因为没有它,根本就没有西服成衣届。

布克兄弟是1818年成立的,但是它是一家裁缝店,就像我们中国以前每个人的衣服,也都是找裁缝做的。

但是美国人,永远是工业化思维,当然这种思维带给了人类很大的福祉。所以布克兄弟想干的,就是批量化生产西服,这样就可以卖地更多更快了。

这种非定制的衣服,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穿的进去,所以,只能是宽松,大,袖笼也大的。于是,1901年,No.1 Sack Suit,筒子西服诞生了。

但是诞生,并不等于它就能代表美国了。大多数人仍然使用自己相熟和就近的裁缝,西服仍然按照传统的英国的理念来制作。

它的流行,和美国带给世界的Ivy风格密不可分。刚入学的学生,囊中羞涩,但是又需要西服,于是和布克兄弟的成衣一拍即合。

这个群体也给这件衣服带来了两面性,一方面,流行开来,另一方面,穷小子穿的,如果一个步入设会的人还穿这样的筒子西服,loser无疑了。

所以这个款式虽然有了Ivy的加持,并且也和便士乐福成为了黄金搭档,但说代表美国,还不够格。主要是,掌握话语权的,从来不是大学生。

快进到二战以后的50到60年代,筒子西服终于成为了美国的代表,因为,终于是有话语权的人喜欢穿这个衣服了。中年人们在经历了让人精神紧张而残酷的战争年代后,希望得到安宁,他们选择了宽松舒适(和现在很多人穿卫衣一个道理),同时也是借服装让自己心理回到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。所以即使是位居高位者,也是这样的风格。

同时,也是在这个时代,由于美国毫无疑问的世界霸主地位,是的文化传播上更加强势,美式的一切都输出世界。加上日本这个(我不想用太过侮辱的词语)国家,把美国的一切奉为圭臬,Ivy风格终于风华正茂,顺带着筒子西服。

筒子西服可能是美式西服给人最强烈的印象,但每个哪个国家的风格是一成不变的。始作俑者布克兄弟很快也发现这种“粗糙”的衣服,并不适合更加富裕的美国人了,于是几乎退役了这个剪裁风格。和Paul Stuart一起,成为了新美式的实践者,但是J.Press因为自己根植于Ivy校园中,还是一直扛着这杆枪。

何为新美式风格呢?其实就是不再筒子,收一点要,三扣改成两扣,垫肩给加上,基本上就是往英式老祖宗那里回归一点。

但在我看来,仍然毫无美感可言。美国人的审美,不管是衣服还是鞋子,真的要回笼重造。即使看看美国的艺术届,也就是像Andy Warhol这样的“宵小”,与欧洲和中国,真的完全没法比。

在意大利对于时尚的牢牢掌控下,新美式风格也日渐没人追捧,又没有英式风格靠着最高端领域的光环苟延残喘,所以说起美式风格来,大家能想到的,还是曾经有统治力的筒子西服。

这个时代的产物,并无对错,曾经的所谓身份,心理因素,恐怕也很难带到今天。文化上,Ivy的确还是有顽强的生命力。但个人喜欢与否,照照镜子就足够了。

GMTO Update

第一波GMTO已经发车,分别是Sons of Henrey的三接头黑色牛津和Carlos Santos的切尔西靴。

目前会放上还有人上车的团购,其他款式如果有人上车,也会放上来。

到1月底为止,GMTO价格都是现货价格的8折,2月份会变成9折。

每个团购成功的款式,会有一个月的冷静期,不接受加单,车走了就走了。

Sons of Henrey Harvey,黑色三接头牛津,City橡胶底,3人上车,还差3人发车。

Sons of Henrey Blaine, 切尔西靴,黑色Utah皮,Vibram奶头低,2人上车,还差4人开车。

https://gd2.alicdn.com/imgextra/i3/2212505741866/O1CN01O4GfGS1Pefn66HKlZ_!!2212505741866.jpg

Sons of Henrey Field Boot,深棕色Utah皮,Vibram鞋底,2人上车,还缺4人开车。

J.FitzPatrick Corliss,双翼拼色蒙克,皮底,2人上车,还差4人开车。

J.FitzPatrick Colville,分裂头脚踝绑带靴,登山鞋底,1人上车,还缺5人开车。

J.FitzPatrick Aurora,拼接排扣鞋,皮底,1人上车,还缺5人开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