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男装中的经济学

其实并非经典男装,最起码可以衍生到时尚领域,甚至更广阔的也可以。我们仅仅以经典男装来举例。

我怎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呢?就是不少消费者对商家的态度,例如无奸不商,例如利益是对立的,总之,就是不信任,敌对的关系。

然而我一直认为,买卖应该是一个各取所需的行为,并不存在一方占了另一方的便宜。然而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敌对思维存在呢?

这是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命题?

我觉得浅层答案在于服务与商品缠绕在一起,且各自的比重并不清晰。深层的答案仍然在于供需关系。

在这个理论之上,有个现实因素,则是信息更透明。

我以我卖鞋子为例。

批发零售行业,或者服装行业,是有惯例的,比如零售1000元的东西,一般出厂价格是4折。这个信息,并不是多么神秘的。我的成本会高一些,但是这不是出厂价带来的,而是国际运费和关税带来的。你看看我店里清仓的鞋子,就知道我的成本是多少。

另一个例外则是奢侈品,它们的倍率会明显高很多。支撑高倍率的,是它的社会属性,高倍率覆盖的则是它的豪华房租,装修及品牌建设(营销)。

知道这些信息的人,去购买商品。

你会不会问LV的店员,你2万的包,成本才2000,为什么不能便宜点卖给我?我想不管她认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并回答的问题,她的内心都是,你不是我们品牌的客群。所以,奢侈品使用社会属性,直接避开了这种敌对。

好,假如到我店里来,说你卖3000的鞋子,我看你清仓的1800,你为什么不能2000卖给我呢?你还是赚钱了啊?我会认为,这是一个有效的问题。起码是一个有效的经济学问题。

答案特别简单,我觉得这200的利润不值得我付出的“服务”。然后就会有追问了,你付出了什么服务?你不就是进货,然后卖货吗?

这里单纯是学术讨论,并非为了说服谁我的服务到底值多少钱。

付出的“服务”包括选品,资金,承担销售不掉的风险,清关,运输,宣传,客服,退换等等。

对立方可能会说,你说的这么多,除了客服和退换和我有点关系,其他都跟我没关系,凭什么加在我身上?

我觉得无法反驳,但是站我我的角度,确实200的利润并不足够覆盖我的所有付出。就算我是一个打工的人,这个也不够付我一个人的工资,别说我还付出了资本。

最终,只能说,那您再看看别家吧。

这就是我说的,因为销售的是鞋子这样一个有形商品,而服务又与其交织在一起,使得购买的人并不认可服务的溢价。

我们可以看经典男装里的另外两个模式。

代购。代购就是已知商品价格,代购赚的,就是劳务费。这个劳务费基本有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,不会有任何敌对产生。唯一就是有不信任,觉得可能有假货,但对于人家的利润,是坦然接受的。这就是标准的服务收费,和那个有形商品,可以说分得清清楚楚。

来料加工。很多人对定制店的不信任,来自于面料的溢价。自己买3米的面料,可能3000块钱,但是定制店同品牌同系列的,可能直接收了9000块。但是如果提供来料加工服务,那么钱基本都是付给专业技能服务的(辅料也有一点钱),这个时候认可人家的技能,就会付款,这也是单纯的服务收费。当然,即使这种生意模式,也有人问,你能不能便宜点,你时薪一定要50块钱一个小时吗?不能30块钱一个小时吗?哈哈哈。

这个例子,就说到了深层的原因,还是供求关系,如果大部分人认可50块钱的时薪,对于这个人的问题,就可以直接回答,不能。

对于我卖鞋子也一样,对于知道一切信息的人,认为我的选品和服务值得这个利润,就会付款,认为不值的,就会去买别家,虽然别家的利润率可能比我还高一点。

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,并不知道,也不是非常有兴趣知道这些信息,喜欢,消费得起就会买。

我会讨论这个问题,是因为我认为信息只会越来越透明,每个行业的成本都会被更多的消费者知道,如何让消费者在知道的情况还愿意买单,才是更有道德和社会价值的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