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不管是行业内的人,还是一些比较懂行的爱好者,都聊过的方面,就是作一个定制鞋匠,真的很苦。
不了解的人可能觉得奇怪,一双鞋那么贵,还说他们日子过得很苦?开玩笑吧。
但实际上算一个账,夫妻两个人一起干,就算订单接到手软,由于产能完全受制于两个劳动力,一个月也做不了几双,减去原材料的钱,才是自己的利润,这个利润,说白了就是出卖相当强度的劳动力换取的。
行业内的人跟我说,其实国内能够做定制鞋匠的,还是有一些人,但是最重要的,是需要过自己这一关。就是我明明到一个厂上班就可以比这个轻松的多的拿到这么多钱,这么苦哈哈地干这个,心理能不能接受。
乍听起来很心酸,是不是我们国家的这个氛围就这么差呢?那我们看看国外的鞋匠。不管是欧洲的,还是日本的,其实情况都差不太远,虽然表面的价格有差异,但是和当地的收入水平相比,其实很类似。
从我专访的这些国外鞋匠来看,他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抱怨。
我的点当然不是外国人更知足,中国人就想发大财,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国外定制鞋匠的出路,也许中国的鞋匠,也可以借鉴。
Bespoke – MTO – Ready To Wear
代表:福田洋平
这是最能够赚大钱的方法,因为,通过推出成鞋,就可以卖给更多人。要赚更多的钱,就必须有更大的量,就是这么简单直接。
这个方式的好处,就是降维打击。和奢侈品牌推出副牌捞钱一样,和豪车品牌把价位拉到20万以内一样。就这个牌子,就值得买,冲!
挑战性在于如何保持品牌的高逼格和声誉。福田洋平是做的很好的,因为鞋子不拉跨,当然价格也不拉跨。
被包养
代表:Anthony Delos,Dimitri Gomez(现在已经单飞)
名字起的难听,但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折衷。
Anthony Delos在Berluti的定制部门,Dimitri Gomez原本是Crockett & Jones在法国的定制部门的头,现在还是建立了自己的品牌,Dimitri Bottier。
这样的好处,就是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,一方面,拿着品牌给的工资,一方面,可以进行自己的创作,然后也许每双鞋还有一定的佣金,有点像底薪较高的销售工作。
这样一定要说坏处的话,就是无法脱颖而出,产品,名气,大部分都被品牌方占去了。不过事情肯定是有得有失。
另外,可以说很多目前的独立鞋匠,都经历过这个阶段,只不过大多数在品牌的时候,都是学徒和学成身份,比如Daniel Wegan,像这两个代表人物这样,功成名就了才屈尊的,不多。
艺术家
代表:Christopher Corthay,Patrick Frei
既然量无法增加,那么就提高单价!把鞋子完全往艺术品的方向整。比如Christopher Corthay一双的价格是1万欧元。比如Patrick Frei会做单只的鞋子,作为收藏品销售,一只的价格也在5000欧元。
挑战就是要找到认可你这个价位的客群,或者说藏家们吧,因为Christopher就说过,自己做出来的这个鞋子,也不希望客人穿……
总结
这三个是我看到的世界成名定制鞋匠选择的路线,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。
再读此文,感慨颇多。可以加上第四条,像文涛那样专攻鞋底美容,也是可以宝马5系开起来的。
修鞋也的确是条路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