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服怎么看好坏?我的阶段性理解

这个问题,我毫不羞愧地说,我私下问过胡椒盐大佬好几次。

同样的问题,我也问过一些主理人,倒不是说他们藏私,而是他们给我讲的,我总觉得不透,或者无法完全吸收。

举个例子,上海W.W.Chan的包师傅,是位非常愿意分享的大师,每次和他交流,他都告诉我许多细节,比如怎么是合身,甚至很多制作细节。兴许是我水准差太远,又或者完全没有制作的基础,所以这些内容很难内化。

胡椒盐大佬一来不会因为这个问题嘲讽我。毕竟,我做了这么多家的衣服了,但我还是什么都不懂。而且居然还敢在网络上说这个好,那个不好,更甚的是,居然还搞什么榜单,真是大言不惭。二来,他做过的店家和审美,已经有非常高的高度,最后,他完全是消费者,不会有店家的偏颇。

我从胡椒盐大佬那里,学到了两点,第一,整体版型的美感,就是判别西服好不好最重要的地方。第二,手工细节从哪里看,它们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什么。

第一点很多人也知道和认同,我也很早就接受了这个观点,但难度在于,我看不出谁比谁好。就像李渊和张利都提过的,即使版的大框架在那里,一毫米一毫米的微调,才能找到他们心目中的最优解。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,没有这个经历,只有那么一眼,如何分辨好坏?

解决方法,一开始就和我说,多看。我当时当然是不太接受这个说法的,想着,这个难道不可以传授的吗?但今天,我真的能够有一点判别能力的时候,的确是靠多看,和多穿来实现的。总归接触体验的多了,就有了理解。

这个时候,我又可以回头看一个东西,成衣。

我们都知道一个说法,各大成衣品牌的版师,即使是国内的,年薪也至少是百万以上,更不提Kiton,Brioni这种本身价格就极为高昂品牌雇佣的。一般进入定制的消费者,较少会购买回成衣,那么到底是定制的裁缝厉害,还是成衣品牌的版师厉害呢?

我不回答这个问题,但我今天看到那些成衣品牌的版型时,可以说,确实好。很多人说他们的实力在于包容性,就是一个版型,可以适合那么多不同的人的体型,这一点我当然承认,但这更是技术方面的。单纯从美来说,这些成衣的版型,可以说都是无懈可击的。一定要挑剔的话,对于国内许多品牌来说,确实来自于制作工艺,比如粘合衬带来的呆板,比如肩袖这个地方的工业化。

第二点是最近看张潇的衣服时体验到的,和Stile Renaissance以前的衣服放在一起对比,手工实现的立体感,的确让衣服的整体美学再次上升了。而Stile Renaissance在做的产品升级,同样也是在着力这些方面。

手工不是目的,不是为了性价比,而是实现美学。这件事的出发点和基础,并不在会不会(虽然会不会也拦住了很多人),更多是在先有美学目标(这一点没有足够的视野,真的不知道),然后做到。

为什么我觉得我有阶段性的成果了呢?因为当我看到国内一些比较有知名度的圈内店的产品,说的出不好看,并且得到大佬的认可,说明我神功有成。